旋挖钻机施工

新闻分类

联系我们

安徽金元基础工程有限公司

地  址:安徽省合肥市骆岗机场8号

联系人:黄经理

手  机:13365511666

电  话:0551-63628280

传  真:0551-63628280

邮  编:230051

邮  箱:549479607@qq.com

网  址:www.jyjcgc.com

安徽合肥:宋代合肥城市建设,景观、建筑与坊厢

您的当前位置: 首 页 >> 新闻资讯 >> 行业动态

安徽合肥:宋代合肥城市建设,景观、建筑与坊厢

发布日期:2021-08-06 00:00 来源:http://www.jyjcgc.com 点击:

安徽合肥:宋代合肥城市建设,景观、建筑与坊厢

作者:束文杰

  近期,“庐州坊”亮相合肥——以宋代仿古建筑为载体,打造社区文化商业街区。听闻这个讯息,笔者不禁想起了宋代的合肥城,由于这一时期城建资料的缺失,人们了解到的主要还是明确记载的“斗梁城”。其实,宋代流传下来珍贵的地理总志,史海钩沉一番,也能找到只言片语和有效信息。本篇,笔者将从城市景观和公共建筑的方向,对于宋代的合肥城,进行一些探寻和分享。

庐州坊效果图(来源 | 合肥罍街)

   关于宋代合肥城的范围。此前,我们在研究合肥城市发展时,往往从唐代“金斗城”后,跳到了南宋的“斗梁城”。直到《全唐文》一篇《后唐张崇修庐州外罗城记》的发现,补充了一条重要节点(如五凤楼、九狮桥、惠政桥、赤阑桥等为当时所建),但自此以后到郭振筑斗梁城的两百余年间,城池状况还是空白的。

1939年,九狮桥手绘图(来源 | 资料图片)

   文首提到了地理总志,北宋时期出版了《太平寰宇记》、《元丰九域志》、《舆地广记》等三种,虽未直接说起合肥城,但在其中的《太平寰宇记》中,提到了“古津水,在县西北四里”和“西津桥(一名飞骑桥),在县西北五里”。这里的“县”指的是合肥县城,根据方位线索进行推测,当时使用的还是金斗城。关于金斗城的范围,笔者看到了学界的几种地图画法,不外乎依据了“横截旧城之半而阻绝旧城于斗梁城之外”以及“今南半城”的描述,只是选定范围有大有小,东西两至不一。

汉唐宋明清合肥城(来源 | 合肥老城志略)

  南宋乾道五年(1169),淮西帅郭振扩建的斗梁城,则将金斗圩、逍遥津攮入城内,“北跨金斗河,西括九曲水”,基本奠定了合肥城池规模。所谓“斗梁”,一说此时城跨金斗河,必须经桥梁津渡才能穿城而过,以“斗”(金斗城)、“梁”合称;又一说,因梁县并入,取金斗(城)、梁县各一字合称(梁县于明洪武初废,而宋时已有“斗梁”之名)。值得一提的是,有人曾经提出猜想,斗梁城是否可能系五代外罗城的重修工程,暂无史料佐证,不得而知。

1923年,逍遥津(摄影 | 戴寄桐)

  州县政治中心的迁移。金斗城的公共建筑,已知的诸如铁佛寺(今明教寺)、子胥庙(清时为玉虚观、中圣宫)、金斗门(宋郭振改为谯楼,清时为镇淮楼)、万寿寺(唐代名寺)、左圣宫(又作佐圣宫)、同食馆(在“合肥郡城南门东上”)等,根据这些地点布局以及金斗城范围的推测,当时的政治中心应偏居东南隅。

1940年代,明教寺(来源 | 资料图片)

  斗梁城的政治中心,南宋时期的《舆地纪胜》和《方舆胜览》进行了介绍,各级机构均形成了建筑群或者组团。州(郡)治,即庐州州署(衙),设有正堂、安边堂、中和堂、凝香堂、双瑞堂、雅歌堂、三至堂、葵厅(即小厅,郭振建)、设厅、道院、日益斋、衣锦亭(马亮归守乡郡创建)、镇西楼、土地庙(又作土地堂)等,还有潜山(即卫山)、金斗池和二石牛等。县治,即合肥县署(衙),设有简静堂、草堂等。其他机构,诸如郡学(即庐州州学,有状元井)、县学,等等。

1949年,合肥县政府(来源 | 资料图片)

  万历《庐州府志》明确了“府治,宋元旧址”,宋代文献则称镇西楼“在郡治后,斗梁城上(即西城垣)”,而州治的“三至堂”一直延用到明代(设在庐州府署),后来的《江南通志》、《庐州府志》及《合肥县志》均有记载。凡此种种表明,政治中心已由东南隅向西北隅转移,并在此延续了几个朝代。同时,地址发生变化的还有合肥县学,由威武门(大东门)外的旧址迁至“城内景贤(三贤)书院”。

明代时期,万历《庐州府志》相关记载(来源 | 资料图片)

  城市园林和厢坊的出现。其实这种“出现”只是基于文献记载,而非起始开端。郡圃,是指古代府州衙署治所园林,斗梁城内的郡圃位于州治(署)西侧,内设烂锦、怀谢二亭。其他园林,还有西园(设有万柳亭)、樱桃园(在藏舟浦附近)、刘园等。

1936年,藏舟浦(来源 | 资料图片)

  此外,金斗河两岸的春风亭(其周围还设有问柳、见山、寒碧等亭)、教弩台、筝笛浦、藏舟浦和澄惠寺一带(设有曲水、云月二亭,有金沙滩),也是当时人们的游览胜地,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名段佳句,如诗人刘攽的《从刘园至澄心寺》等。

金斗河旧貌(来源 | 资料图片)

  厢坊,即宋代城市的区划制度,五代时期开始出现,并代替了原先的“坊市制”,打破了居民区和工商业区严格划分的固定格局。从南宋二志提供的零星线索来看,斗梁城内设有左、右二厢,其中左厢下设有千佛坊(千佛寺附近)、怀德坊(明教寺附近),未明辖属的有布政坊、衣锦坊(马亮守乡郡得名)、状元坊(在惠政桥北)等。笔者注意到,根据记载,金斗河上的九狮桥“在右厢”,而不远处位居河北的教弩台则“在左厢”,疑两厢以金斗河为界。明代城区设四厢十八坊,无论是区划还是名称,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。

1950年,县桥,即惠政桥(来源 | 资料图片)

  宗教信仰与名人纪念的公共建筑。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,具有祭祀性质的一些公共建筑,亦占据着当时城市的一部分空间。从它们的奉祀对象来看,有如儒、佛、道之类的宗教庙宇,亦有乡贤、名宦、名将为主的纪念建筑。

包拯画像(来源 | 资料图片)

  从数量和分布来看,宗教建筑遍及全城各处。佛教系统,诸如明教院(今明教寺)、万寿寺(唐贞观中建)、五星寺(即资寿寺,宋淳熙中建)、千佛寺(即广化院)、澄惠寺(又称澄心寺或际慧寺)、广华寺(宋咸平元年建)、兴化寺、天王寺、月潭庵(唐建)等;道教系统,诸如州城隍庙(宋皇祐时建)、文昌宫(宋建)、佐圣宫(唐建)、潜山庙(宋熙宁时建)等;儒教系统,诸如州县文庙(其中州学为唐会昌时建)等;其他民间信仰,诸如圣姥庙等。

2020年,航拍庐州府城隍庙(摄影 | 束文杰)

  名人纪念建筑,以包马二公为主。前文提到了兴化寺,北宋治平三年(1066)八月,包拯逝世四年后,他的好友“僧仁岳”将该寺“西偏屋”辟设为祠堂,“立功之像”,此处为中国第一座包公祠。《舆地纪胜》称,当时在“包公祠堂以西”还有一座“马忠肃公祠堂”。南宋时期,这里先后为三贤书院和合肥县学址。所谓“三贤”,元《景贤书院大成殿记》称“枢密副使给事中包孝肃公”包拯、“太子少保马忠肃公”马亮、“敷文阁直学士王定肃公”王希吕,时在此建有三贤祠。明代,学门内设井亭一,有“包公井”,万历《庐州府志》称“取孝肃公旧迹”。


明代时期,万历《庐州府志》相关记载(来源 | 资料图片)

  包马二公住宅故址,历代旧志多有介绍。包公故宅“在(清代)城内镇淮楼西、凤凰桥巷”,宅后临金斗河“有读书台”(即香花墩),又有“节妇台”,为朝廷赐号其长子包繶妻崔氏。战乱岁月,旧宅毁于兵火,而表台“岿然独存”。明清时期,宅基上已为民居(嘉庆《合肥县志》所附的《合肥县傅郭城图》标有“包公旧宅基”),节妇台更名为“尚节楼”,当年遗留下来的遗舄(鞋)、图象、告身等亦迁移至城南包公祠。马公故宅“在(清代)城内和平桥东”,明代成化以后,先后为马政公馆、下察院,清代废为民居。值得一提的是,南宋时期,邑人曾将二公合祀,祠设节妇台下,即“包马二公祠堂”,淳熙年间予以重修。此外,当时的州学内“翼室”亦祀有二公。

清代时期,《合肥县傅郭城图》中的“包公旧宅基”(来源 | 资料图片)

 《舆地纪胜》还记载了一处“乔张二侯庙”,嘉庆《合肥县志》称“乔张二公庙”,其址在州治东。南宋绍兴七年(1137),郦琼叛变,杀死了太守赵康直,统制官张璟、乔仲福二人不从亦被害,邑人建祠以表纪念。

  穿越岁月长河,回首千年文明,皆是沧海桑田!当年的痕迹早已难寻,但仍无法抹灭它在合肥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,特别是乡贤包公,像一轮明月,依旧照亮这块土地以及千万邑人的心!



【来源:雨沐网络杨妃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






相关标签:基础工程施工、旋挖钻机施工、地基基础施工、历史文化

相关产品:

相关新闻:

在线客服
分享
欢迎给我们留言
请在此输入留言内容,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。
姓名
联系人
电话
座机/手机号码